随着“互联网十”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在行业工作及科研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大数据科研的道路上,他执着坚定,勇于探索,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素养,一路前行,奋斗不止,为了大数据科研的发展殚精竭虑。正是这种奉献不止的高尚精神,成就事业的辉煌!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在岁月的匆匆流逝中,孙九林院士默默地奉献着。在科学的殿堂里,他孜孜以求、兢兢业业地忙碌着,即使成为院士之后也没有丝毫的懈怠。他谦和的态度让和他接触过的人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他优秀的品质让学生深深折服。他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点燃学生们的梦想与激情!
自古寒门出英才,掀开历史的画卷,回首曾经的沧桑岁月,追溯到1937年8月,孙九林院士出生在上海市松江县,当时正值全国抗日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飞机不断轰炸上海,全家只好迁回祖籍江苏盐城市的鄊下,因为生活过于贫困,他的几个哥哥姐姐被送人抚养,家里只留下他和一个哥哥,后来三个哥哥均投身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行列,父親也加入了地下党。直到1951年春季,家里才有能力把已是15岁的他送进学校,聪敏的他有了学习的机会,废寝忘食,奋起直追,从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学业,后来者居上,他于1953年秋考入到江苏省重点中学读初中。由于受父辈和兄长们的影响,那时孙九林的梦想是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后来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从军保家卫国的梦想,就选择了用科学报国的精神理念作为其人生目标,最终成为“数据科研领域”开疆拓土的“将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开展国土规划,希望用计算机管理大量资料、数据、文档,这个任务落到了在工作上颇有建树的孙九林院士身上。当时很多人因为国内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怕做不好担责任而望而却步。虽然当时在世界上,用计算机管理各类数据资源工作已有先例,但在当时的中国,用计算机管理资源环境数据却是一个全新的科研领域。聪敏好学的孙九林了解到美国用计算机来管理银行账户以后,认为“既然能用计算机来管理银行账户,银行账户是数据,“资源环境数据”也是数据,相信肯定行,就大胆答应先调研一下。”
孙九林院士言必行,行必果,夜以继日地扑在了工作上,带领团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调研,提出建立我国国土资源数据库的总体方案,并选择西南三省一市做试点。1985年,我国第一个国土资源数据库终于建成了。试点经验和技术被当时的国家计委向全国推广,推动了国土行业的数据库建设,反响特别好。孙九林一举成了国土资源数据库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我国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在黄土高原地区实践,取得重要成果。
科研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要勇往直前,勤奋与执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 90年代初,国家提出用遥感技术实现农作物估产,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孙九林排除万难,义不容辞地承担了下来。他说:“我总有这么一个理念,一个科研工作者不要做别人做过的事情,去重复走别人的老路,要急国家所急,勇於碰硬骨头,在实践中学习提升,把不懂变成精通,把没有把握变成优异的成果,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党的培养和人民的期理。数据库、信息系统,我们都是从不懂做起来的”,对于孙九林来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挑战,不断成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过程。“现在遥感估产系统在国际贸易上起到的作用很大,美国一直在做全球的估产,比如预估中国大豆的产量,预测当年我国是需要进口还是出口,他该怎么控制市场等等”。在孙九林院士的带头攻关下,全国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历时近5年,我国首个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的重点产粮区多品种、大面积遥感估产实用系统建成。为我国后期估产系统的建设提供经验和技术基础,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之根本,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如何更好地将散乱的农业数据集中有效地管理,用数据更好地为科研服务,让科研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孙九林院士在工作中以身作则,深入研究。对于已经与数据打了多年交道出身农民家庭的孙九林而言,将数据资源服务于农业领域,是他在数据科研领域开拓的又一“荒地”。孙九林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在“荒地”上用心地耕耘,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他带领团队进军农业信息化领域,建立了全国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并出版了“信息化农业总论”专著,较早的全面论述信息化农业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相关技术、工程体系、发展前景等。2013年,他利用建立的“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数据资源与东北黑土分平台团队共同制定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跨平台专题服务工作方案,利用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直接服务基层地方政府和农户,当年就达到了大豆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科技促进增收让农民的心中燃起成功的喜悦。
进入21世纪初(2001年)孙九林以“农业信息工程专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他通过几十年在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对数据资源有了深刻的认识,数据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数据资源的多少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数据资源具有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些价值只有在数据流动中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几十年来国家在获取数据资源上投入了巨资,但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这是因为没有适应国情的数据共享政策和运行机制,造成国家投入产生的数据资源长期保留在部门、项目组、或科学家个人手中,无法实现数据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孙九林当选院士之后,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国家科学数据共享的行列,主持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规划、亲自组织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建设、推动国家投资产生的数据资源汇交与共享、积极促成科技部颁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暂行办法》,2008年启动了“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项目数据汇交工作,探索国家投资产生的科学数据资源汇交和共享的政策和运行机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在更多领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孙九林院士领衔的“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国家“十五”、“十一五”的试点和建设,于2011年经科技部、财政部认定,成为23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在他的带领下,该“平台”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和“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2016年,在中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院士论坛上,孙九林提出:要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就需要将全国几十万家农资终端门店构成一个网络,将种子、化肥、农药“业务流”数据化,使国家的农业投入品流通有据可循,为国家决策调控提供可靠数据支持,从而逐步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孙九林院士接受了数据库技术以后,就不断紧跟信息科学和资源环境、农业等学科的交叉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并开石拓多类新的研究领域,如资源信息学、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资源环境虚拟科研环境、虚拟地理环境、信息化农业、虚拟农业、精准农业、数据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建设、地球信息科学、旅游信息学、智慧城市等等。
作为国内数据科学的奠基人,始终走在科学的探索之旅中,他在2014年6月就带领团队提出:“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得到科技界的认同,他在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被选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際科学家联盟主席”,成功的把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
孙九林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的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他从江南那个美丽的小城走出,为了心中的梦想,执着地在大数据科研的海洋中搏击美丽的浪花,他对大数据科研事业充满着无尽的深情。而今,面对着祖国的大数据科研,他的内心依旧充满着快乐和激情,但是也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中所存在的问题日夜思考,特别是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有序开放共享,如何预防数据资源流失等问题。偶尔当我国的某些数据流失到国外的时刻,他是那么地痛心疾首,无数个深夜辗转难眠。是对国家高度的忠诚感使他对数据工作有了更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每天依然在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在与大数据科研相依相伴的日子里,他唱响了一曲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桑榆赞歌!
孙九林院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著名资源学家、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虚拟地理环境、信息化农业、农业大数据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全国资源综合开发决策信息系统、黄土源高原国土资源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中国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国家农作物遥感估产系统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提出了我国资源信息管理体系结构、资源信息分类编码、区域开发模型体系、统计型空间信息系统模式等,为信息科学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做出了开拓性贡献。近年来除攻关任务外,孙九林院士还集中精力推动国家的科学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建成了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参与精确农业开发、智慧城市建设、农业大数据研究、精准扶贫咨询等。其编写的